fbpx

為什麼王安石變法會失敗,而張居正卻能夠成功呢?

還記得變成「孔子鐵粉」的義大利傳教士:利瑪竇嗎?(註:當時他不只學中文、鑽研孔子的書,更把中國的儒家經典,完全翻譯成拉丁文。)

利瑪竇在1583年(神宗萬曆十一年)前往明朝居住,驚嘆世上竟然有這個「烏托邦」 (指:理想完美的境界),當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聽到這個消息,就立刻寫信給當時在位的萬曆皇帝,主動希望可以做些什麼來加強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。這樣的盛世會出現,都要歸功於當時的內閣首輔:張居正。

明朝時期的「首輔」一職,是指朝廷的首席內閣大學士,由於當時的明朝並沒有宰相之職,所以明朝皇帝的顧問「首輔」一職,實際上擁有宰相的權力。

西元1572年明穆宗駕崩後,九歲登基的明神宗(他就是後來在位時間最長的萬曆皇帝),明朝在一片百廢待興的情況下,一位出生於小卒家族卻能一路往上爬的張居正,接任了明代萬曆朝的首輔。

張居正首輔在當時提出「一條鞭法」(將原本複雜的系統簡化),可說是變法成功的重要元素,歷史上稱為「萬曆中興」,根據《中國財政史》的資料,明朝年間財政收入最高的一年就是在萬曆六年,當年財政收入達到4000萬兩白銀。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品質的米 188.8 公斤;如果以現在農會產的一般家庭吃的米,價格是一公斤台幣45元左右,就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大約等於現在的台幣8496元;所以明朝當時的4000萬兩白銀,可換算為相當於現在新台幣三千億左右。

比較於早他500年之前的北宋,當時曾經有個失敗的王安石變法,變法的主持人王安石先生身為宰相,地位雖高卻仍然是官僚集團的一部分,難以對官僚集團開刀。所以王安石變法裡有富國,有強兵,唯獨沒有整頓吏治(舊時指地方官員的作風和治績)。因此再好的政策也要有人來執行,不整頓吏治,變法已經失敗了一半。

根據字典上的定義,「改革」指改變舊制度、舊事物。對舊有的生產關係、上層建築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。相較於「革命」是以極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權去達成改變現狀的目的,改革是指在現有的政治體制之內實行變革

名義上張居正只是一位內閣首輔,他所做的許多政策只是延續了許多前人優良的做法,都不能算是改良革新。張居正最厲害的其實是識人用人,只要方案准許了,就讓下屬放手大幹一場,史書中說:「張居正能用心智權術駕馭屬下官員,人們多樂於為其盡力。」他著作之一是《馭人術》。所謂馭人,就是管理,針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駕馭之道,讓別人盡心盡力。

他在書中寫道:

「一個有智慧的人,不會欽佩沒能力的領導,但只要你有誠意,他們也不會拒絕。有能力的領導駕馭下屬,不會跟他比智慧和能力。有地位的領導,也不會用權勢脅迫對方,或是讓對方屈服。面對一件事,想不出好辦法,要讓有智慧的下屬想,博採眾長;如果沒能力做大做強,就要放權,讓值得信任的,又有能力的下屬,幫你完成。不要只記對方犯的錯,要將功勞掛在嘴上,一個有智慧、又有能力的人,不會背叛具有品德高尚的領導者。」

這篇《馭人經》雖然已經過去500多年,放到今日社會,依然有大作用,值得品讀。後人稱張居正,一生救大明王朝於危難,為明朝續命60年。梁啟超評價他是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。

繼續閱讀:https://www.iamyumei.com/master03/

購物車
返回頂端